冒险小说 女频言情 石越朱翊钧如履薄冰小说
石越朱翊钧如履薄冰小说 连载
继续阅读
作品简介 目录 章节试读

本书作者

石越

    男女主角分别是石越朱翊钧的女频言情小说《石越朱翊钧如履薄冰小说》,由网络作家“石越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考成法的事,在常朝上议论了整整一上午。总算是拿了个章程出来。内阁递上来的奏疏,只说在原有的基础上,是否可以给考成良好的官员,一些恩赏。试点的事,最后票拟的是顺天府、南直隶、福建布政使司三处。各方都不太满意,却都勉强同意了,这也算是各方博弈的结果。奏疏报到李贵妃处的时候,又多了两处变化。李贵妃让冯保将奏疏打回内阁重议,批示了两处。一处是户部欠内廷的十万两入夏后,也不必归还,可以作为考成法的恩赏之用,届时由内廷遣人分发。另一处则是将针工局纳入了考成的范畴,由张宏领这份差遣。前者倒是没什么差错,后者冯保态度却很激烈,坚持要将张宏排阻在外。李贵妃是个耳根子软的。她听信谁的建议,只取决于谁是最后一个进言的。最后,这是还是由冯保的干儿子领了去。...

章节试读


考成法的事,在常朝上议论了整整一上午。

总算是拿了个章程出来。

内阁递上来的奏疏,只说在原有的基础上,是否可以给考成良好的官员,一些恩赏。

试点的事,最后票拟的是顺天府、南直隶、福建布政使司三处。

各方都不太满意,却都勉强同意了,这也算是各方博弈的结果。

奏疏报到李贵妃处的时候,又多了两处变化。

李贵妃让冯保将奏疏打回内阁重议,批示了两处。

一处是户部欠内廷的十万两入夏后,也不必归还,可以作为考成法的恩赏之用,届时由内廷遣人分发。

另一处则是将针工局纳入了考成的范畴,由张宏领这份差遣。

前者倒是没什么差错,后者冯保态度却很激烈,坚持要将张宏排阻在外。

李贵妃是个耳根子软的。

她听信谁的建议,只取决于谁是最后一个进言的。

最后,这是还是由冯保的干儿子领了去。

等朱翊钧听到风声,赶到李贵妃的寝宫时,冯保正从殿中走出来。

“内臣拜见殿下。”冯保当先行礼。

朱翊钧看着冯保身后的太监捧着一沓奏疏,就知道来晚了。

心中叹了口气,终归是积年主仆,不是三言两语就说得通的。

他此时突然在想,历史上李氏不是要搬进乾清宫陪读吗。

被他如今这一通操作后,还会不会搬了?

要还搬进乾清宫的话,他天天都守着李贵妃进言,就不信还能再出这档子事。

这念头在他脑中一闪而过,面上温和:“大伴快快请起。”

“大伴侍奉本宫与母妃,倒是操劳了。”

冯保谄媚笑道:“殿下这是折煞内臣了,娘娘跟殿下用得着内臣这副贱躯,内臣高兴还来不及。”

“殿下,娘娘吩咐内臣办些事,内臣先去了,稍后再来乾清宫陪殿下识书练字。”

这些大太监,多少有些学识在身——没点学识也做不得大太监,不卷不行啊。

冯保更是太监中的翘楚,颇通经文,一手字也是不赖。

平日里,朱翊钧下午温习功课,练字撰贴的时候,冯保都会来侍奉一会。

最近朱翊钧有意展露聪慧,没给冯保什么借机教训指正的机会,但冯保仍然是坚持前来侍奉。

朱翊钧温和地点了点头:“大伴自去便可。”

冯保再度行了一礼,弯着腰往外走,姿态放得极低。

就在两人错身而过时,竟是不约而同地收敛起笑意,神色各异。

朱翊钧站在原地,侧着脸,余光看着冯保的影子逐渐远去。

站了一会。

朱翊钧才迈开脚步,面色微冷地走向李贵妃的寝居。

自己借由李氏,高仪来施加影响,刚定下考成法的大略,仅仅转了一圈,立刻就变了样。

试点的地方多了一京一省不说,张宏的桃子也被冯保摘了。

不愧是靠自己爬到高位的能人,可不是什么提线的木偶。

也罢,总归大略没错,算是达到自己的目的了。

有多大肚子吃多少饭。

这般感慨着,便到了殿外。

朱翊钧又熟练地露出笑容,迈步走了进去:“娘亲,孩儿来问安了。”

进殿时,看到李贵妃没有处置公务,竟然在做女工。

见儿子来了,李贵妃连忙招呼道:“正好,来来来,娘亲看看你多高了。”

朱翊钧还没弄明白状况,就被扒拉着给宫女折腾了一番,量了一通尺寸。

完事了才想起来,这是李贵妃之前答应他,要给他做件新的袄子。

朱翊钧无奈道:“娘亲,入冬还远着呢。”

李贵妃嗔了他一眼:“你不懂女工,多嘴什么,袄子到冬天再做就来不及了,娘亲现在做,尺寸做大些便是。”

朱翊钧瘪了瘪嘴,没好继续犟嘴。

李贵妃一边做着女工,一边随意道:“听说你今晨在日讲上,说要让先生们跟娘亲考校你的学问?”

朱翊钧点了点头,半开玩笑道:“那不是娘亲上次疑心我没用功学嘛,这下让娘亲按时考校。”

人际关系要显得亲近,总得开些亲昵的玩笑。

一味的恭顺正经,永远也没办法跟领导亲近起来。

李贵妃知道自家儿子在逗趣,瞪了他一眼:“没大没小。”

朱翊钧舔着脸凑了过去:“娘亲,孩儿努力修习了,自然想让娘亲和先生们看看成效才是,否则,岂不是锦衣夜行?”

他一副想人前显圣的样子,绝口不提为考成法站台。

有些事说多了,斧凿的痕迹就太明显了。

李贵妃开口道:“那倒也是,你对学问有信心是好事,我准了。”

“不过,先生们考校就是了,娘亲我可不懂这些什么四书五经。”

朱翊钧解释道:“只是背诵释义罢了,娘亲对着书考校我便是。”

“再者说,还有母后嘛。”

这事还非得两宫出面,否则规格不够,传唱度也拉不上去。

只有讲官的话,总会有人觉得是不是讲官作为臣下,掩过饰非,糊弄了事。

况且,两宫考校,能当面看着他学习进度,何尝不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攻略。

李贵妃不太懂也无妨,至少陈皇后是一名合格的考官,有利于宣扬他笃学的名声。

话虽如此,但李贵妃听罢,突然就脸色就冷了下来。

撇过脸,没好气道:“那你去问问你母后吧,娘亲没个见识,届时充任个排场就行了。”

说罢,便借口赶做女工,没空搭理,让朱翊钧自行回乾清宫温习功课。

面对李贵妃突然作色,朱翊钧一脸懵。

反应过来的时候,就已经被宫女请了出来,站在殿外独自凌乱。

直到他在路上踱步思忖良久,朱翊钧才反应过来——自己母妃,好像跟陈皇后有些嫌隙啊。

他这才想起,刚穿越那一日,他提起要两宫监督学业,李贵妃便是一副不置可否的样子。

此后每次提起陈皇后,都有些不咸不淡。

朱翊钧面色古怪,难道遇到什么后宫争斗老恩怨了?

他越想越觉得对味。

正宫被赶到别宫去了,侧室却以子贵,母仪后宫,两人之间没嫌隙才怪了。

朱翊钧暗恼,也怪他上辈子个人作风太好了,对后宫的事丁点不敏感,才后知后觉。

果然,学无止境啊。

可惜被赶出来太快,针工局考成的事,还没来记得进言。

算了,本来也是死马当活马医,毕竟冯保都带着奏疏去内阁了,能让李贵妃再改主意的机会也不大。

冯保领这事就领这事吧,届时让他抓出错漏,少不得要借此发挥一番。

若是他敢阳奉阴违,反倒是好事,这可是会消耗的李贵妃信任的。

自己与其与其在这事上纠结,倒不如想想怎么干脆把冯保扳倒。

想到此处,他回过头,伸手示意不远处的蒋克谦。

蒋克谦得了示意,小跑了过来:“殿下,有什么吩咐?”

朱翊钧问道:“元辅最近,有什么动作吗?”

光杆少君,可没有一言罢黜司礼监掌印的底蕴,要扳倒冯保,只能等先有了声势,他再顺水推舟。

这事还是得着落在高拱身上。

两人怎么还不斗起来?

不见点血,他如何渔翁得利。

这高拱,既然跟冯保不死不休,还能一直忍着不动作?

蒋克谦迟疑道:“元辅还一如既往,甚至这两日与朝官交通,都不似往日那般频繁。”

朱翊钧无奈,总不能催着高拱干活吧?

只能点了点头:“继续看着点。”

说罢,又看了一眼蒋克谦,见其这几天黑眼圈都重了一圈,不由宽慰一声:“事情办好就行,不要太急躁,注意休息。”

蒋克谦躬着的身子显然顿了顿,只听他声音有些糊地回道:“微臣知道了。”

朱翊钧挥了挥手,示意蒋克谦退下。

心中却仍在想高拱的事。

元辅,到底要做什么?

……

“李氏,到底要做什么?”高拱疑惑道。

方才冯保将两宫的意思带到,几位阁臣都难掩惊讶之色。

李贵妃不仅很是大方地允诺,户部欠内帑的十万两留作考成法的赏赐。

而且还有意让内廷也试行考成法。

真的太阳打西边出来了。

高仪很是激赏,笑道:“不意李贵妃竟有这般气度,当真是干净利落。”

内帑从来都是向太仓库掏钱的,这还是高仪第一次看到回头钱。

果然!

他的想法是没错的,只要教导好新君,便可调和内外,协力治政。

等到新君亲政之后……大明,未必不能浴火新生。

张居正面色复杂:“如此,重新拟票吧,先把考成法敲定下来,细节慢慢再议。”

他初闻内帑出钱,倒不觉得如何,毕竟大明朝的君上,惯会收买人心。

若是户部出钱,还能形成制度,但是内帑出钱,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没了。

那位早慧圣君,或许是暂时割肉,邀买人心的想法。

但今晨廷议结束,张居正便听闻了朱翊钧主动求取考成,让讲官与两宫监督课业。

他立马就品出意味来,这是有意在为考成法站台。

这份遥遥的支持,不免让张居正别有一番滋味。

如今又听到李贵妃要在针工局施展考成法,他更是有些许惘然。

这位新君,到底有几分机心狡猾,又有几分与他志同道合?

高拱没想太多,点了点头:“我这就重新拟票。”

随即,他便拿起笔,埋头书写了起来。

趁着这个间隙,高拱一心二用道:“对了,还有一事忘了说。”

高仪、张居正看了过去。

高拱头也没抬:“视山陵的事,我与工部议好了,就在天寿山的潭峪岭,明日廷议,我提前跟你们通个气。”

二人点了点头,这事是正理,天寿山那地方,本就是早就选定的地方,潭峪岭也是佛道与工部堪舆出来的,二人这几日也有耳闻。

高拱继续道:“子象身子骨不比叔大硬朗,天气燥热,容易吃不消,还是叔大去一趟吧。”

高仪想争辩一下,却又想到自己确实这把年纪了,比起逞强,更应当留着有用之身。

只得对张居正投去一个歉意的眼神。

张居正顿了顿,展颜笑道:“自是应有之义。”

“随行的人呢?”

面上随意回着话,张居正却止不住地摸索指节。

按理来说,高仪确实年事已高,不便视山陵,合当由他张居正出面。

但是……高拱不应该会解释的。

张居正了解高拱,这等理所应当的事,他从来不屑于解释。

按高拱的性子,应该是随意一句话点了他才对。

眼下一副劝慰的做派,反倒让他察觉不对。

高拱不意自己一个简单的习惯,就露了马脚,还浑然不觉:“按照嘉靖七年的旧例定额,户部尚书张守直、礼部右侍郎朱大绶、工部左侍郎赵锦已经定了。”

“余下,再去一个御史和给事中,明日廷议上再说吧。”

“至于内廷要去的人,让他们自己定。”

张居正思绪百转,面上却从容地点了点头:“登极大仪后,我便出发。”

这时,高拱恰好写完了拟票。

招呼来一名当值的职官,吩咐其送到司礼监。

“好了,等明日两宫给考成法批了红,再下吏部具体议论吧。”

考成法目前只议大方向,做不做,怎么做。

但要具体施行,还要再讨论一个详细的方案,不仅要审阅以往的考察,还要汇顺天府、南直隶与福建布政司的各类档案。

等吏部各司拿出一个细则出来,再与各部与六科恰对,这一番过去,少说也要两三个月。

但张居正却是已然放下心来,至此,各方人马便已经有了平衡,这就够了。

此后高拱哪怕致仕,他的门生旧部,乃至其余各党各派,仍然会将此事的结果认下。

这便不必等自己再一次捏合各方,徒废时日了,这一遭,至少省却大半年之功。

反倒是高拱方才的反应,让张居正颇有些生疑。

他心中有些猜测,却拿不准。

张居正就这般暗自思忖着高拱的打算,拱手行了一礼,径自回了值房。

高仪见无事了,也紧随其后。

正当高仪要迈出门槛的时候,就听身后传来高拱的声音。

“子象,稍待。”

高仪疑惑转过身。

高拱从桌案后,缓缓站了起来。

他走到高仪面前,上下打量了一番,叹了口气:“子象的白发,也多了不少。”

高仪只当叙旧,跟着摇了摇头:“岁月不饶人罢了。”

高拱看着老友,伸手捏了捏高仪的胳膊,感慨道:“子象,等殿下登极后,你也告假休息几天吧。”


六月十九。

高拱身着素服,从家里推门走了出来。

今日皇帝宣治门祀卜,也是大行皇帝入葬的礼仪一环,自然需着素服。

高拱刚迈出家门,一抬头,就看到张居正站在道旁候着他。

一时没反应过来。

张居正已然走了上来:“元辅。”

高拱皱眉看着他:“这是作甚?”

张居正做出一个请的动作,示意边走边说。

“有些事想跟元辅打个商量。”

二人联袂往皇城而去。

高拱警惕看着张居正:“有什么事不妨到内阁商讨。”

张居正这几日也没少给他添麻烦。

又是拖着礼部,半天没定下给两宫上尊号的仪注。

又是要启用徐阶,想让这位前首辅掣肘于他。

可以说,在政敌面前,些许交情,已经不再能占据主导地位了。

但张居正却没接这话,反而自顾自说道:“此前两宫下旨,要贬黜都给事中宋之韩、御史张守约等人。”

“本说是贬到苦寒之地去,但如今我有些新的说法。”

宋之韩是高拱的弟子,张守约是高拱的门徒,二人此前冲锋陷阵,被枪打出头鸟。

如今高拱虽然得势,却也不好朝令夕改。

说到这事,高拱也不免升起一丝惊讶与好奇。

他面无表情问道:“说说。”

他倒要看看张居正又要跟他搞些什么。

张居正点了点头:“道州那地方有些太过了,我的意思是,贬到松江府如何?”

高拱一愣,松江府?那更是百官避之不及的地方。

为何?那是徐阶的地盘!

惹不惹得起且不说。

光是良田数十万亩都在人家手上,你去任主官,怎么收税?

刑狱难断,税赋难收,自然出不了成绩,所以但凡有些追求的,都不想去任官。

但高拱却立马悟出张居正话里有话。

他探寻道:“你是想……再启徐阶投献案?”

徐阶投献案,说白了,就是要把徐阶那几十万亩田地翻出来,再好好审一审来历。

当初海瑞去就是为这事,可惜最后不了了之。

高拱跟徐阶积怨颇深,如今把门人弟子都扔过去,除了找麻烦,也没有第二个理由了。

张居正光明正大承认道:“要度田,就得从我那老师开始,否则,难服天下人。”

说归这样说。

但这话还真不是他的意思,毕竟是自家老师,不到万不得已,他也不想把人往死里逼——毕竟当初海瑞去,徐阶好歹已经象征性地还了六万亩的。

要拿徐阶开刀,是那位圣君的意思。

皇帝只说贪腐都往上头集中,不办徐阶,下面岂能服气?

上头包庇中间,中间包庇下面,届时都负隅顽抗,才是有害新政。

要论起道理,张居正也不是不能狡辩一番,问题是皇帝拿出支持度田的态度,他总不能一点面子都不给。

而且又被生生跟高拱是否有篡逆之心挂钩上了。

他便干脆应了这事,只是在时间做了争取。

说是。

若是在万历元年之前,幡然醒悟,一切还有的谈。

若是在万历元年之后,不收敛,不悔改,那就法不容情了。

如此二人才达成共识,准备先把这事该落的子落下去。

高拱听罢,沉吟片刻。

他对这事也没有意见,甚至于有些惊喜。

他没少花心思对付徐阶,隆庆五年,就借孙克弘之狱,牵连过徐阶。

但,张居正却往往对他这老师手下留情。

如今他竟然主动提起此事,莫不是准备藉此向他示好?

高拱有些拿不准,不由试探道:“你这好学生,怎么突然对自家老师不敬起来了?”

张居正等的就是这一问。

他意味深长地看着高拱,提醒道:“咱们理念不合,再怎么斗,也是为了朝局。”

“若是连朝局都不顾了,那我岂不是一心争权,有篡逆之心?”

这话点到为止就够了。

等到高拱面临抉择的时候,总会意识到的。

他也只能帮到这里。

若是高拱连大局也不顾,被皇帝以篡逆之心看待,他就无法了。

说罢这句,张居正便快他一步,告辞离去。

只剩下高拱在原地有些疑惑沉思。

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张居正这闹得哪一出。

只能归结于,见他得势,想示好于他。

……

今日廷议之前,百官要去宣治门集合。

当然,不是给将军检阅的,而是大行皇帝祀卜,以及皇帝赦赏。

宣治门在紫禁城南,位于午门与皇极殿之间,是朝臣的必经之地。

由于仁宗曾在此听政,也就有了新帝登基在此视事的成例。

此时天方蒙亮,皇帝还没来。

文武皆着素服,麻布盖头,分列两班,已然开始等候。

僧道祭酒围在一起念念自语。

高拱位居班首,扫视了一圈,却皱起了眉头。

今日似乎,不太一样……

成国公朱希忠,竟然站在了纠仪官的位置!

此人不是身体每况愈下,不能胜任了么?

这是眼见自己要死了,想在最后走动一番?

还有顾寰那老匹夫怎么也来了,高拱定定看着顾寰。

这老匹夫此前为皇帝争夺京营,跟兵部闹得不可开交,好不容易被赶回了家,要颐养天年,今日怎么也露了头?

当初赵贞吉将此人赶走,放出话来,说“寰惟知退让自守,以保勋名,以避嫌忌耳“。

如今他高拱得势,顾寰反而敢不知进退起来了。

安敢这般小觑他?

正当他恼怒的时候,一阵哀乐响起。

高拱收回心神,抬起头,只见皇帝身着縗服,被一堆内臣女官,以及中书舍人围在中央,缓缓走近。

令他疑惑的是,冯保那厮,竟然没有随侍左右。

虽然司礼监暂时被他压制,但他不信,冯保会放弃挣扎。

再不济,也不会放弃列席听政的权力。

高拱眉毛打起架来。

几层疑虑叠在一起,让他突然有了不好的预感。

随着皇帝走近,百官没有行跪拜礼,而是逐一行奉慰礼。

朱翊钧受过礼,说了两句场面话,勉励群臣。

又正色问过祭酒:“诸位,建我皇考陵寝于大峪山,可乎?”

那祭酒下拜:“此地上感苍天,下应地脉,可兴国矣。”

朱翊钧点了点头:“善!”

他又转头看向翁汝达:“那便从内阁之议,于甲戌动工,命工部右侍郎翁汝达提督陵工。”

翁汝达连忙领命。

高拱静静看着这一幕,内容上都没什么不对,这些都是内阁报上去的,如今皇帝点头宣布,也是正理。

但不知为何,他心中的不安却越来越甚。

他死死盯着皇帝,思索着今日感觉到的违和之处在什么地方。

只见皇帝又唤了一声吕调阳:“吕卿。”

吕调阳凛然应是:“臣在。”

朱翊钧吩咐道:“我母子三人有意,着礼部集议皇考尊谥,有诏。”

一声有诏,便见张宏越众而出,展开圣旨,准备宣召。

这些都是早定的流程,百官都静静听着,只有高拱心不在焉,眉头皱得越发地紧。

朝官们却不觉有何不妥,只偶尔看看逐渐升起的太阳,受着慢慢炎热的体感,只盼早日结束这道流程。

张宏手捧圣旨,展开唱道:“朕惟,自古圣帝明王,建骏烈于当时,则必享鸿名于后世。肆嗣统之君,皆为之裒集舆论,腾播景辉,考率彝章,荐称徽号,所以显亲而崇孝也。”

……

“尔礼部,其集文武群臣定议尊谥,择日,恭上册宝,以扬我皇考之休于罔极。钦哉!故谕。”

一道旨意念完,吕调阳正要上前领旨。

高拱突然出列,走了上前去。

口中道:“臣遵旨!内阁定会同礼部,尽快议定大行皇帝尊谥。”

张宏不知所措,回头看向皇帝。

朱翊钧温和点了点头。

高拱这才接到圣旨。

他观察着众人的反应,却并未发现有什么不妥。

这一番试探,所有人的神态动作,都与往常一般无二,似乎只是他自己疑心了。

高拱略微放下心来。

只见李进又上前一步,念起另一道圣旨:“自隆庆六年六月初十日昧爽以前,官吏军民人等所犯,除死罪恶极情真及充军系边方失机、喇唬凶徒……俱不赦外;若窃盗逃军三犯、匿名文书未及害人、谋杀人伤而不死……悉免处死,发边卫永远充军。”

……

“户部召买并各处采买金珠宝石、祖母碌、猫睛等项,及隆庆五年钦降式样烧造江西瓷器,诏书到日,除已买采烧造者照数起解,其未完者悉行停止。”

这是天下大赦。

该减刑的减刑,该减税的减税。

内阁会同六部共议的,高拱听罢,并未有什么出入,稍微安心了一些,便上前领旨。

祀卜与大赦之后,便是恩赏。

此时太阳已经升空,百官披麻戴孝,难免已经有些燥热。

高拱也止不住抹了一把额头的汗。

只见张宏又拿出一道圣旨。

唱喊道:“兹有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,李伟,以外戚晋爵,封武清伯,追赠三代,食禄千石,赐乘肩舆。”

……

“……册封先皇第六女,为延庆公主,追册生母王贵人为贵妃。”

……

“恩荫太子太保顾寰从子,顾承光,锦衣卫指挥佥事。”

高拱眼皮一跳!

不对!

到这里,固然合乎礼数——无非是给皇亲国戚、勋贵们该册封的册封,该恩荫的恩荫。

但是,顾寰这老匹夫的名字,怎么也掺杂在里面?

他怎么不记得吏部报上去有这厮的从子?

高拱抬头看向顾寰,他突然有了明悟!

他说怎么感觉今日不对!

原来是勋贵这些野狗,又出来找吃食!

就在他刚刚想明白,还未来得及动作的时候,张宏再度喊出封赏。

“升少保、少傅、兵部尚书,杨博,为东阁大学士,加封少师,即日起入阁办事!”

“升右都御史兼兵部尚书加遣宣大军务总督,王崇古,为兵部尚书,加太子太保!”

高拱听到这里,勃然变色!

再顾不得思虑,必须要打断这场不对劲的封赏!

他猛然出列,喝止了张宏:“奸宦!安敢矫诏!”

首辅勃然作色,还喊出矫诏这种话,百官纷纷悚然一惊。

又是出了何事?

人群中的陶大临悄然矮了矮身子,露出一副摇摇欲坠的暑热状。

余有丁看了一眼申时行,只得到一个点头,当即放下心来。

更多的则是讲视线放在高拱与张宏身上来回游移。

张宏被喝止,只是转头看了一眼,并无多余表示,似乎喊的不是他。

倒是张居正,出面挡住了高拱:“元辅,注意体统,不要胡乱抓咬。”

他一出面,高拱立马反应过来。

果然又是张居正与他为难!

这次又是什么?

用皇帝中旨来拉拢勋贵和摇摆的朝臣?

好个张居正。

出门才说要朝局为重,现在竟然撕破脸皮到这个地步!

真是拿他当猴耍!

高拱冷哼一声:“我吏部、内阁,从未奏请过这两道奏疏!”

“此贼宦当众矫诏,罪不容诛!”

他牢牢抓住矫诏这一点,决口不提中旨,是为了方便各个击破。

同时也将事情闹开,好传到陈洪耳中,让两宫出面,为认定此为矫诏,留个扣子。

但,事情自然不会如他所期望的那般。

张宏终于出声解释道:“元辅这可是冤枉咱家了,咱家奉的是陛下圣旨、两宫懿旨,何来矫诏一说?”

“至于元辅奏没奏请过,就不是咱家的事了。”

高拱悚然一惊!

皇帝跟两宫懿旨!?

怎么可能!

他下意识就要呵斥:“奸宦……”

刚一出口,他突然意识到什么。

脖颈有些僵硬地挪向张居正,又看了看皇帝。

看到二人表情的一刻,他的心猛地就沉到了谷底。

昨夜陈洪才到他府上,跟他传达了陈太后的意思,不可能今天毫无征兆就变卦。

只能是……

他不可思议的目光,扫过张居正、扫过皇帝、乃至于跨过层层殿阁,看向不在当场的李氏、冯保等人。

这些人,竟敢威逼当朝太后!?

怎么敢的!?

他正在惊骇之中,张宏突然出声催促,看向杨博:“杨尚书,该接旨了。”

高拱也下意识回头看向杨博。

看到那位彳亍犹疑的兵部尚书,他陡然发现,自己已然站在悬崖边上了!

不行,不能让杨博来选,这个老东西就是墙头草,眼里根本没有大局。

他眼神示意左给事中涂梦桂,让他将这旨封驳。

并再度打断了张宏,想夺回主动权:“即便如此,不经内阁票拟,便是中旨,乱命也!”

左给事中涂梦桂得了暗示,立刻出列,就要动作。

俨然要配合着在程序上作文章,将这两道诏书挡回去,搅黄今日的封赏。

但,涂梦桂正要开口之际。

突然,成国公朱希忠踏步出列。

手中的礼杖往地上猛地杵了三下!

兀地一声,似低喝更似咆哮:“首辅高拱!安敢君前失仪!”

朱希忠宛如一头病虎,突然作色,周遭金吾卫不约而同将礼杖往地上一杵!

砰!

砰!

这突如其来的声威所有朝臣都吓了一跳!

多少年了!好久没听到纠仪官当众呵斥朝官了!更何况是当朝首辅!

所有人都下意识向朱希忠看去。

只见这位往日如同一只病猫的勋贵,此刻霍然睁开了双眼,正死死盯着他,一双眼睛透露出经历过沙场的凛然气势。

高拱也被惊得不行,却毫不示弱,陡然咆哮道:“住嘴!此地哪有你说话的份!”

他自然不怕,但涂梦桂左右看了一眼死死盯着他的金吾卫,已经上前要将他请走的锦衣卫。

思量片刻,缩了缩脖子,还是乖乖被请离。

“好了。”

就在正激烈之时,皇帝玉音突然插入场中,化解了所有紧张气氛。

朱翊钧温和地安抚道:“如今暑伏渐深,正当早些赦赏完,早诸位臣工躲个清凉才是。”

他笑着眯起眼睛,看向杨博:“杨卿,事出匆忙,这确是中旨。”

“杨卿也可不接,总归是我母子三人的疏忽。”

杨博此时已经是满头大汗。

他突然意识到,什么叫上下一日百战。

这才登基多久!

他杨博就像鸭子一样,被几方赶着跑!

高拱、张居正他能理解,今日皇帝又是怎么回事?

俨然一副得了两宫支持,又放出了勋贵这条狗的样子。

这就罢了,你去对付高拱啊,找他杨博做什么?

还进内阁?他马上就要致仕的人了!

正在脑海中天人交战,突然感觉身后被人捅了一下。

杨博回头,看到张四维挤眉弄眼。

这才反应过来,合着是给这小子占坑呢!

杨博悄悄抬起头,发现所有人都在看着自己。

皇帝一脸笑眯眯,似乎不在乎他怎么选。

高拱面色铁青,透露着一股失去掌控的不安。

张居正微微颔首,示意着他该如何抉择。

他福至心灵,突然意识到,皇帝跟张居正已经达成了共识!

皇帝、次辅、两宫、勋贵……这哪里是寻他帮助,分明只是给他一个机会!

想到这里,杨博终于作出反应:“天恩浩荡,臣愧领!”

这话说完,他长出一口气,不敢去看高拱眼神,埋着头做起了鸵鸟。

这一声接旨,仿佛破去了高拱的金身一般。

朝官纷纷明悟。

尤其是事不关己的,更是悄然站远高拱的门生故旧。

张宏送出旨意后,又展开一道:“升礼部尚书,吕调阳,为太子太傅,领文华殿大学士,奉诏之日起,入内阁办事!”

“升吏部左侍郎,张四维,为礼部尚书,总裁世宗实录!”

二人毫不犹豫,领旨谢恩。

高拱冷眼看着张四维。

他此刻哪里还不明白。

中旨归中旨,但毕竟是封赏,除了铁杆,谁能拒绝?

更何况,如此更显出了他高拱的弱势,恐怕铁杆看了这一幕,也不再是铁杆了。

“……工部尚书朱衡,加太子太保!”

高拱突然忍不住笑了。

高明啊。

连朱衡都有份。

当所有人的接了封赏之后,若是再有人说中旨不合规制,那就真是与所有人为敌了。

这手段还真是阴损。

又是好一阵封赏,从各位翰林、侍郎,到大理寺卿、国子监祭酒等小九卿,泰半都有封赏。

“左都御史葛守礼,加太子太师!”

这道封赏一出,众皆惊呼。

现在明眼人都能看得出,这一局针对的就是高拱。

要么罢官,要么直接动武。

可葛守礼此人,分明是高拱的左膀右臂,如今竟然也得了封赏!?

这一下,连高拱的朋党也惊疑不定起来。

高拱没去看神色焦急的葛守礼。

当他发现陈太后已经被这些人解决的时候,他便几乎不抱有期望了。

方才让给事中封驳,已经是下意识的挣扎。

等看到金吾卫和锦衣卫虎视眈眈的时候,等看到皇帝的中旨被纷纷接下的时候。

他就明白,大势已去。

高拱叹了一口气。

让摆摆手,让葛守礼不必再纠缠。

而后便闭上眼睛等候宣判。

“改文渊阁大学士,高仪,为建极殿大学士,加太子太师!”

“改建极殿大学士,张居正,为皇极殿大学士,加左柱国!”

高拱闭着眼睛静静听着。

建极殿大学士是次辅,皇极殿大学士是首辅。

高拱就在皇极殿大学士的位置上,如今却再封一个。

用脚指头也知道,之后会发生什么。

这点情面都不留,看来是要罢他的职了。

不,不对。

若是要罢他的话,不需要将葛守礼当牌坊一样竖起来,安抚他的故旧。

如此求稳,恐怕……是要杀他高拱啊!

他自嘲地摇了摇头。

这就是皇权。

不经限制,他堂堂首辅之尊,面对一张薄纸,竟然还无还手之力,这就是你张居正想要的?

如今没了陈太后站台,一夜之间,他便有了性命之虞,当真是可悲可叹。

便在这时,张宏展开最后一道诏书。

高拱也突然睁眼,昂首挺胸,等待着宣判!

他高拱,何惜一死!

便在这时,他恰好迎上皇帝的眼睛。

张宏正一板一眼唱道:“兹有少师兼太子太师、吏部尚书、皇极殿大学士,高拱……”

还未念完。

只见皇帝长身而起。

一把夺过了诏书。

丝毫不顾礼仪,将诏书捏在手中,走进高拱。

他一字一顿道:“元辅,且听着!”

高拱冷笑一声,矜傲道:“我听着呢!”

朱翊钧点了点头亲口念道:“拱锐志匡时,宏才赞理,慷慨有为,公忠任事,佐世宗而有乂安,护先皇之于微末,辅少帝见足赤心。”

“值国家多事之时,先为社稷万年之计,乃通海运,乃饬边防,乃定滇南,乃平岭表,制降西虏,坐令稽颡以称藩;威挞东夷,屡致投戈而授首。”

听到这里,高拱矜傲的神情一滞。

这……这是闹的哪一出?

百官也怔愣不已。

似乎,与想象中的展开不太一样。

葛守礼眼中也燃起了希望。

只听皇帝继续念道:“利同魏绛杜猾夏之深忧,策比仲淹握御戎之胜算。”

“朕怀古念今,同谋两宫……”

高拱的神情已经从矜傲变成了倔强。

死死盯着朱翊钧的眼睛,想要看穿这位皇帝的心思。

朱翊钧也毫不躲闪,一字一顿:“特,进高拱为,太师!加上柱国!”

“及,赐拱诰券,封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……”

群臣躁呼。

高拱死死地抿住嘴,一言不发。

朱翊钧突然合上圣旨,抓住高拱的手,慢慢将诏书交到他手中:“封,定安伯!”

“食禄一千二百石,赐良田万亩、府邸一座,于,松江府!”

“本身免二死,仍追封三代,止身不袭!”

朱翊钧放低了声音,缓缓松开诏书。

也不管高拱作何反应。

头也不回,转身走回御座:“钦此。”

<br>


朱翊钧在文华殿吃过午膳后才回东宫。

日讲后向来都这样安排。

不过正好,吃过后散散步再午睡,比直接吃了就休息要健康些。

但他回到慈庆宫的时候,却见到宫人神色有些不对。

朱翊钧心中有所猜测,唤来一名宫女:“出了何事?”

那宫女老实回话:“殿下,张大珰之前正候着殿下呢,就被人给带走了。”

朱翊钧一怔:“把张宏带走了?谁的人?”

宫女想了想,开口道:“是司礼监的人,为首的是秉笔太监曹宪于。”

秉笔太监,只在掌印太监之下,是司礼监二号人物,那必然是冯保授意了。

朱翊钧点了点头,没再问,别的事,也不是小宫女能知道的。

其实不用问也知道,无非就是这点手段而已。

看样子,应该是张居正跟冯保通气了。

果真是雷厉风行。

这二人暗中交通他早就知道。

他好歹是开了天眼,后知道五百年的人物,这事现在再怎么隐秘,也抵不过青史记录在案。

只是没想到应对这般迅速罢了。

他上午才在张居正那里露了点马脚,晌午就有动作了,冯保对宫廷的掌握,当真不容小觑。

“张宏回来让他直接来见我。”朱翊钧扔下这句话,就往里走了进去。

张宏是李贵妃做主拨给他听用的,冯保即便要压张宏的权,也不会动张宏这个人,所以他也没有太过担心。

他自己犯了个失误,如今被人警惕,也只能认下。

早晚是要扳回来的。

大不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,这点情况,还乱不了他的阵脚。

……

朱翊钧醒过来的时候,就看到张宏跪在门外。

他有些慵懒地靠坐了起来,向门外的张宏招了招手。

张宏连忙匍匐着爬了过来:“主子。”

朱翊钧揉了揉眼睛,随意道:“回来了?没吃苦头吧。”

张宏当即认罪:“奴婢有罪!奴婢之前在针工局当差,留了点尾巴被冯保抓住了,给主子丢脸了。”

朱翊钧无所谓地嗯了一声:“起来吧。”

问题的根子不在张宏这里,是什么事都不重要。

朱翊钧也懒得细问,更没有呵斥他,他还没有自己出了纰漏,迁怒于下的习惯。

没人情味的人主,是短命的。

张宏继续交代:“奴婢几个干儿子被逮进东厂审问了,曹宪于让我随叫随到,倒是没为难我。”

朱翊钧并没有听他说话。

突然想到什么,干脆打断了张宏:“你跟成国公府上有来往么?”

张宏一愣,话题有些跳跃,他不知道皇太子是什么意思。

下意识答道:“有过几次公事上的来往,私下没有交情。”

朱翊钧点了点头,追问道:“你对成国公朱希忠,了解多少?”

成国公一脉,是跟着成祖朱棣起兵靖难,得封的勋贵,世袭罔替,与国同休。

而今的第六代成国公,便是朱希忠。

其人深受皇室信任,在世宗朝时,他便将太师、太保、太傅,三公之位,任了个遍,又熟知兵事,历掌各军。

先帝登基后,信重不减分毫,更是将锦衣卫托付于他。

可以说,这位成国公朱希忠,无论官爵还是权势,都是如今最为显赫的武勋。

他问起这位成国公,自然不是无的放矢。

如今文臣有高拱、张居正在侧,内臣之中,又被冯保占据司礼监。

这几人各有各的谋划想法,局势复杂。

他不能被他人的节奏牵着鼻子走。

如今张宏被针对,不管是谁人所为,他都没有介入的道理,否则容易落入某些有心之辈的陷阱中。

他要有自己的谋算!

所谓你打你的,我打我的,如今也是一样,各自发育各自的。

他不信,自己以堂堂嗣君之尊,只要稳住阵脚,还能败下阵来。

朱翊钧自穿越来后便是这样做的。

无论是如对张宏这般,用人君法度来收服内臣,还是如对高仪那样,用儒家纲常怀柔文臣。

行止举动,都在这个框架之下。

如今,他又将目光看向了,一股天然就依附于天子的势力——勋贵。

张宏悄悄抬眼皮看了看皇太子的脸色,小心答道:“主子,奴婢只跟成国公照过几面,不敢妄言。”

朱翊钧摆了摆手:“直言不讳。”

张宏连忙叩首,斟酌了一下,答道:“主子,先帝曾私下里说,成国公性机敏,善结纳,奴婢以为,先帝圣言,必然不会有错。”

朱翊钧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。

性机敏,就是老谋深算,素有城府的意思。

善结纳,那就是跟各个圈子关系都还不错。

看来是个老狐狸。

他坐起身来,直直看着张宏:“朱希忠是不是快死了?”

朱希忠虽然才五十多岁,但在他印象中,没过多久就病逝了。

张宏心中一跳,连忙拜下稍作掩饰:“主子,臣不敢乱说。”

“不过……”

“成国公早年掌军事,落下了病根,这两年先帝多次命太医前去看望,今年尤其频繁。”

朱翊钧没再继续追问。

他唤来人服侍他更衣,心中却琢磨起来。

别看朱希忠位居三公,又掌握锦衣卫,权势极大,实则是烈火烹油,月满则亏。

历朝历代勋贵都是与文臣、太监鼎足而立的势力,你方唱罢我登场。

但大明朝却不是这样,开国时就杀了一批,之后跟着英宗在土木堡之战上又送了一批,这条腿早就断了。

朱希忠可以说是被世宗皇帝跟先帝,裱起来卖吆喝的勋贵。

这种推出来的头牌,最是岌岌可危。

历史上朱希忠一死,追封王爵,国朝罕有。

可之后呢?

次年,第七代成国公之爵传到其儿子身上,儿子当年就死了。

随后,八代爵位传到其孙子身上,就遇到余懋学等言官,上书褫夺追封给朱希忠的王爵之位。

群议汹汹,皇帝撑了一年,最后还是夺去了朱希忠的王爵之位。

没过多久,这位八代成国公,就自杀了,这一脉也彻底衰落了下去。

什么是烈火烹油,这就是烈火烹油!

朱希忠预料不到吗?未必!

或许正因为有所预见,才如履薄冰,以至于得了先帝那句性机敏,善结纳的评语。

只可惜,被推出来卖吆喝的头牌,身不由己罢了。

这种人物,越是快死的时候,越不敢死。

那么,朱希忠会不会期盼着自己这位新君,能在他死后,看顾好成国公一脉呢?

或者说,新君的政治承诺,能换取朱希忠多少支持?

朱翊钧穿戴好后,挥退了宫女,在房间内踱步思忖。

张宏不敢打扰,静静候着。

过了好一会,朱翊钧才转头看向张宏,开口道:“张大伴,我记得管辖东宫侍卫的,就是成国公的弟弟吧,叫什么来着?”

张宏恭身答道:“主子,兄长忠,弟弟孝,成国公这位弟弟,叫做朱希孝,官居掌锦衣卫事都督,去年八月被先帝点来总管东宫侍卫的。”

朱翊钧啧了一声:“好名字,二人感情如何?”

张宏想了想,回答:“朱希孝这差遣,就是以兄荫得官,成国公自家几个儿子都没排上号。”

朱翊钧了然,能袭爵的,也就嫡子一人,其余儿子要是没荫官,也过不了什么好日子,这荫官的机会可不多。

由此看来,成国公对这个弟弟,确实很好。

他想了想,竖起两根手指:“两件事。”

张宏连忙低下身恭听。

朱翊钧缓缓道:“其一,你针工局的事,不要纠缠,断尾求生。”

“你写份奏本给我,自陈罪过,我代转给母妃。”

“等上一日,再找个信得过的,去弹劾你在针工局的事。”

张宏恍然大悟。

心服口服拜下:“主子圣心颖悟,奴婢拜服。”

他干儿子被东厂带走,罪过不大,但私下要吃多少苦头就不好说了,他就是为这事心急如焚。

但一旦走正经路子弹劾,这事就不是东厂可以擅专了,多几双眼睛看着,办事就得讲规矩了。

再加上他认罪认罚,这事都不需要审,就能把案结了。

干儿子们丢官罢职免不了,至少人保下来了。

等风头过去了,起复这种事,水到渠成罢了。

朱翊钧又宽慰了两句:“放心,我母妃是个性子软的,伸上去的脸,她向来不忍心打太狠。”

“你干儿子的职司,先吐出来,明里就算了,暗地里赏点什么,你的苦劳,日后我自有计较。”

下面的人挨打了,不能熟视无睹,不然人心就散了,适度的安抚跟承诺必不可缺,朱翊钧珍视着每一分自己能掌握的力量。

但话虽如此。

这是他以穿越前的行为习惯,待人做事。

穿越时日尚短,他对自己君主的身份,还只有一个粗浅的感受。

他哪里知道,张宏纵然有攀附的成分在,可数千年的共识之下,君主大位在其眼中,又是何等高不可攀。

简单一句安抚承诺,却是张宏做梦都不敢想的事。

张宏五内翻腾,鼻子一酸,险些失态。

好歹是忍住了,张宏低下头道:“区区贱身,哪里敢劳主子费心。”

朱翊钧没察觉到这为心腹太监的情绪变化,只当他例行客套话。

他接着道:“第二件事。”

张宏凝神听着,却见皇太子突然顿住。

正当他疑惑。

就见朱翊钧话锋一转:“张大伴,本宫以往在宫人口中,应该是个顽劣不堪,天资不高的少君吧?”

张宏忙请罪:“主子……”

朱翊钧打断了他,逼问道:“是也不是?”

张宏知道这位皇太子韬光养晦,胸中暗藏沟壑,可此时却明知故问,让他一时不敢答话。

沉默就是最好的回答。

朱翊钧却满意地点了点头:“你们看的不错。”

“本宫以前确实不谙世事,性情顽劣。一心扑在享乐之上,对经典、政事都毫无兴趣,甚至视日讲如毒蛇,畏百官如虎狼。”

张宏愕然看来:“啊……?”

朱翊钧继续道:“但此前,本宫梦中见得大行皇帝,对我耳提面命,托付天下,使我幡然醒悟。”

“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,本宫这才奋发作为,以图改往修来,不辜负大行皇帝的期望。”

张宏疑惑更甚,不明白皇太子说这些干嘛?

朱翊钧缓缓收敛了神色,语气淡淡:“按我方才说的,作为大致方向,编几个故事。”

“要掺杂神神鬼鬼,譬如先帝显灵,本宫觉醒天星本命之类。”

“本宫前后行为举止差别要大,此前越是不堪越好,任你杜撰,赦你无罪。”

“另外,要下里巴人,哪怕目不识丁也能听懂,喜闻乐见。”

“还要朗朗上口,附首民谣最好,或者有趣的语句,譬如‘你见过半夜三更的四书五经吗?’之类的。”

朱翊钧看了一眼陷入深思的张宏,问道:“记下了吗?”

张宏连忙道:“记下了。”

朱翊钧附到张宏耳边,轻声道:“你亲自去找成国公的弟弟,让他把你编好的故事转告给成国公。”

张宏一惊:“主子,还请明示。”

朱翊钧解下腰间一块玉佩,这是他加冠时,先帝所赐,成国公在冠礼上亲手为他佩上的。

他交给张宏,说道:“带句话给成国公,就说,成国公乃皇室肝胆,锦衣卫乃天子耳目。”

“国公忍心本宫肝胆俱裂,耳聋眼瞎乎?”

没有多余的言语,这样就够了。

朱希忠既然是老狐狸,他就会明白自己的意思。

揽权,最快的途径的是什么?

当然是政绩!

上可使李氏信任,下可得人心膺服。

但是如今手上空空如也,一件事也无,怎么出政绩?

那就虚空造牌!

所谓众口铄金,政绩有没有不重要,别人觉得你有,才重要。

而他如今要做的,就是如此。

亲政的基础是什么?是聪明首出,有治政之能。

没法体现?那就编故事吹!

只要皇城内外,都传颂着他这位新君,幡然醒悟,修习养德。

只要李氏耳中,不断听到命妇们有夸赞新君的八卦。

只要士林朝臣,都在好奇新君是否如传说一般,法度俨然,想一探究竟。

这不是绩,还有什么是绩?

而这,自然需要遍布朝野的锦衣卫,在市井酒家,将他的寓言小故事口耳相传了。

所以,这位锦衣卫指挥使,成国公朱希忠,就是他绕不开的人物。

这是他对朱希忠的试探,逼着他交投名状,成国公一脉享国朝殊荣,该输诚尽忠的时候也别想跑。

皇室的恩荣早在暗中标注好了价格。

做到这个程度,仅仅是敲敲边鼓罢了,没有涉及具体权柄,不虞各方反应太激烈,同时也是让朱希忠先易后难——投资可以慢慢追加,至少心里面就没门槛了。

朱翊钧并不担心朱希忠会把自己卖了,这位成国公再蠢都不会这样做。

勋贵跟文臣不同,历来都只能依附于皇室。

文臣哪怕罢官撤职,也是一方名士,归乡讲学,都能弄个东林党出来影响朝政。

更别提王世贞那种士林魁首,致仕后也是一方巨擘。

但勋贵不一样,不能科考没个出身,六部九卿,封疆大吏这些实权之位,统统与之无缘。

靠着天子的宠信与赏赐,才能有些体面。

离了皇权站台,就是条野狗,谁都能踢上一脚。

蠢笨之辈是多了些,忠诚却没得挑剔。

大明朝还没出过背刺皇室的勋贵。

朱希忠就算是个胆小如鼠之辈,害怕卷入如今这个漩涡,最多也只能袖手旁观。

至于会不会支持自己,那就得看他眼光准不准了。




吕调阳站在原地,一时无言。

他不知道皇帝究竟是灵光一现,还是有意试探。

见皇帝朝他看来,只能推脱道:“御史风闻奏事,臣不是言官,未经过常朝详议,不敢多加置喙。”

这也是没办法,他之后是要弹劾高拱的。

现在皇帝问了,他无论怎么表态,都不合适。

但,朱翊钧却非要他开这个口。

很是坚持地说道:“要什么详议,朕只是问吕卿看法。”

“方才不是卿与我说,如此不合祖制吗?”

吕调阳无奈,眼见躲不过去,只好模棱两可:“言官弹劾,事出有因,冯大珰这一身职司确系不合祖制。”

“不过……孟冲猝亡,事有权宜,也未尝不可。”

“终究还是要看圣上和太后心意。”

朱翊钧失笑摇头,经典的热情礼貌,但没有观点。

他悄然放出诱饵,说道:“那吕卿方才说的,元辅身兼吏部一职,又是如何看?”

吕调阳一怔。

刚才他只是随口一提,竟然还真被皇帝听进去了。

但他也没光棍到直接背后进谗言。

拿不准皇帝态度,他只得小心试探。

不时看向皇帝,谨慎道:“元辅德高望重,众望所归……”

朱翊钧打断了他:“吕卿,朕虽年幼,也知何为君臣之道,卿如何忍心虚言应我?”

可惜,这一套对高仪那种好使,不意味着朝臣们都吃这一套。

吕调阳循吏出身,魔抗还是高出不少。

他整理了一番,斟酌道:“陛下,非是臣虚应。”

“元辅与冯保不同。”

“任吏部尚书,是彼时朝局所需,先帝钦定,权宜之计。”

“此后元辅多次疏乞罢免选官一职,先帝因为并无其他人可替,一直不允,并非元辅栈恋不去。”

他这话,面上尽是维护,却是在暗示,这确实也是当时的权宜之计,不得已而为之。

若是新帝觉得有合适的人选接替,那祖制这个由头也是能用的。

这就是试探了。

朱翊钧听是听懂了,却绕起了弯子:“原来如此……那吕卿方才所言,元辅曾被弹劾,又是何缘故?”

若是高拱没有栈恋的意思,怎么会引人弹劾?

吕调阳不急不缓地解释道:“陛下,是户科给事中曹大埜妄言罢了!”

朱翊钧眼神示意他细说。

吕调阳回忆一番,说道:“今年三月己酉,曹大埜弹劾元辅十大罪状。”

“说元辅结党营私、贪污渎职、阻塞言路、任人唯亲。”

“其中便说了元辅‘升黜去留,惟其所欲’,要劾元辅吏部一职。”

朱翊钧好奇道:“当真是妄言?”

吕调阳暗中看了皇帝一眼。

他十大罪状精挑细选了几条,自然是故意而为之。

眼下言官尽数聚集在高拱门下,故旧门生都身居要职,恰好冯保又在此时说高拱结党。

但凡皇帝将这些罪状与现状一对应,就应该会对高拱起疑心。

若是本身对高拱有恶感,他便能从表情上看出来了。

届时才好考虑要不要更进一步地影响皇帝。

可惜的是,皇帝脸上丝毫看不出有半点疑心,或者是嫌恶。

恐怕,这位新帝对高拱印象还不错。

这下他更不好直接针对了。

吕调阳很是肯定地点了点头:“是先帝亲自御批的妄言,说其中尽是不实之语!”

“譬如,说元辅贪污了不下数十万金,但论及银两去处,只能说是被盗匪给偷劫了。”

“又说科道官全是元辅的亲信,先帝问他,你难道不是科道言官?他便支支吾吾,说不出话。”

“至于说元辅培植亲信,提拔党羽,包括门生宋之韩、韩楫等人,先帝直言他是胡乱攀扯。”

“还说,张四维的侍班官,是贿赂元辅,把王锡爵挤下来的,先帝亲口说张四维学识不错,是他授意。”

“如此种种,足见是妄言。”

朱翊钧漫不经心听着。

他看得出来,吕调阳故意上眼药的行为。

毕竟,宋之韩、韩楫这几人,正在被说结党呢,若是常人,难免会疑心一番。

这些弹劾的真真假假。

数十万金这种屁话,是听都不用听。

但是科道言官都是亲信这事嘛……现在倒是很明显的。

还有张四维这事,他可是知道王锡爵就是这事不服气,拒绝给张四维腾位置,才被扔去南直隶的。

但此时不是分辨这些事的时候。

他心知,吕调阳在想什么。

吕调阳大概是要的是,把水搅浑,保下冯保。

但朱翊钧要的却不是这个结局。

他突然感慨道:“朕本以为我大伴是太监,受了言官们的敌视,才有这番弹劾。”

“却没想到,连元辅也受过这个委屈。”

“朕突然明白,那日张阁老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了。”

吕调阳疑惑地看着皇帝:“张阁老?”

心中却是叹了口气。

张居正到底和皇帝都说了什么,竟然也不与自己通个气。

现在心里没底,好生被动。

虽说刺探圣听有违人臣之道,但是为大事故,变通一下也是好的。

怎么能对自己只字不提呢。

莫名想起六月初六那天劝进,自己劝高仪祭文不要太佶屈聱牙,别让皇帝看不懂,反惹得张、高二人摇头失笑。

初时还不明白,如今听闻这位皇帝日讲进度一日千里,回过头来才意识到——有无进内阁,对皇帝的了解程度,真是不可同日而语。

一步天堑啊。

朱翊钧也不卖关子,继续无中生有,哄骗吕调阳道:“彼时张阁老与朕议论了一番考成法。”

“论及权责相应这一点,曾说道,人主若是不能使臣下权责相一,轻则贪腐成风,重则朝政大乱。”

“阁老说,若非冯保不可或缺,这掌印与厂督兼任,便有极大隐患。”

“当时还不明白,如今听了吕尚书一番话,才明白其中道理。”

“元辅和大伴都受此攻讦,是朕的罪过啊。”

吕调阳呼吸都慢了,生怕皇帝深究冯保不可或缺是什么意思。

幸亏皇帝年幼,疑心还不重。

这让他长舒了一口气。

吕调阳现在已经是信了,张居正与皇帝有共识这事了。

或者说,皇帝对新法的态度,已经很明确了。

张居正这话是正理,若不是用得着冯保,他吕调阳也不会坐视其身兼掌印与东厂提督二职。

奈何,就是不可或缺啊。

支持新法,必然需要新党大权在握。

这一点,少不了李太后和司礼监的支持。

朱翊钧侧过身,看向吕调阳:“吕卿,朕方才听了你的进言,也认为,应当削去冯大伴的东厂厂督一职!”

吕调阳心头一跳!

坏事!

别看小皇帝不管事,真要把这话放出去,冯保别说东厂了,司礼监都不一定保得住。

这下他恨不得立刻回到廷议上,将弹劾高拱的奏疏扔出去,将高拱与冯保,同时绑在朝局稳定这一条绳上!

别等张阁老视山陵回来,发现高拱还是高居首辅之位,冯保被撵走了!

他连忙开口劝道:“陛下,慎重!内外机要之位,不妨咨资一下监国的意思。”

就差说一声,你年纪小,别乱来了。

朱翊钧要的就是他这个反应。

他仍是一副从善如流的样子:“吕卿多虑了,朕冲龄践祚,不通政事,自然要听我母后的。”

“但诸卿上奏情由合理,朕以为,母后多半会纳了诸位臣工老成之言的。”

“朕只会劝娘亲早做决断,防止朝局动荡罢了。”

吕调阳深吸一口气,好让自己别晕过去。

他还等着明日廷议,再捞冯保一手呢。

皇帝这一出,显然是要让李太后今日就下决断。

若是没新党介入,李太后说不得还真会迫于压力妥协。

吕调阳站定身子,不再往前走:“陛下既然已然明了,径自与太后分说便可,微臣便不用去了。”

他要回廷议!立刻弹劾高拱!否则就晚了!

只有把水搅浑,才能保住冯保东厂的位置。

若是真让冯保被削职了……吕调阳一想到冯保或许会迁怒自己,就心里发苦。

熟料,他正要挪开步子。

朱翊钧一把抓住他的手腕,今日,可说什么也不会放吕调阳回去。

他展颜笑道:“吕卿不必与朕客气,朕还有事要请教吕卿,咱们边走边说。”

他一边挽着吕调阳手腕,一边补充道:“非止于冯保,元辅这吏部一职,也合当削去了!”

“卿既然进言了,要不,勉为其难,给朕搭个梯子。”

吕调阳一怔,迈开的步子生生被拽了回来,就连心神也被勾引回来了。

毫不掩饰惊讶地道:“陛下要我弹劾元辅!?”

这……岂不是正合了他的意!?

小皇帝不通政事,想当然地同时削内外相的职司,着实有些可笑了。

要是祖制同时动摇了内外相的地位,那就是祖制有问题了。

反而只会让两人都平安落地。

朱翊钧坦然地看着吕调阳:“吕卿,朕不是恶了元辅与大伴,反而是为他们好。”

“没让大伴与元辅权责相应,被迫挑了一身担子,是朕的不是。”

“只因为我皇考母后驱使,不得不身兼两职,就要受到这些无端诽谤,朕心何忍?”

“如今众正盈朝,正应当效祖宗成法,泾渭分明、各司其职,才好保全清名。”

“大伴是太监尚且还好,元辅是我皇考的先生,德高望重,鞠躬尽瘁多年,快到致仕的年纪了,也需考虑元辅青史风评才是。”

他一步步将吕调阳引诱进陷阱。

本来新党本就是要背刺弹劾的,也不需要他来劝。

重点在于,你吕调阳这次弹劾,要不要跟朕形成默契?

若是愿意嘛,那朕让你先跟朕一起削了冯保的职后,缓一缓再弹劾高拱,敢不听命?

若是不愿意……朕前脚跟你商量了你没同意,后脚到我娘亲那里若是再乱说,朕可就要在乾清宫高呼佞臣了。

说白了就是堵他的嘴,要么别说话,要么我让你说什么,就说什么。

吕调阳不知道皇帝的想法。

只是突然想到,前些时日为何张居正告诉他,最好平缓过度,不要过激——宫里传的信,李太后准备让高拱体面致仕。

一直以来,冯保给的消息,都是李太后深恶高拱,一旦监国,便要罢黜高拱。

可是前几日一反常态,让吕调阳摸不到头脑,只能归结于女人善变。

此时他终于有了答案。

新帝如此感念高拱的功劳,母子连心,李贵妃不愿意闹得太难看,让自家儿子心生芥蒂,反倒正常。

结合这事,他也能确定皇帝当真是为了高拱好,才让自己弹劾,去了高拱吏部的职。

不过。

青史风评啊……

竟然有君上为大臣考虑到这个地步,真让吕调阳心中感叹。

张璁与世宗皇帝,已经算是君臣相得了。

张璁染疾,竟得世宗为之亲制药饵,致仕后,世宗还派锦衣卫多次探望,嘘寒问暖,防止有人反攻倒算,并几次下旨召张璁到京复任,为他壮势。

即便是这样,张璁该背的黑锅,也没少替世宗背。

世宗也从来没考虑过这位的青史名声。

反倒如今这位新帝,竟然仁厚到这个地步么?

高拱不过是得了先帝余荫,就有如此厚待。

他都不敢想日后的高仪,会有何种风光。

说不羡慕那是假的,吕调阳当真觉格外不是滋味。

不过,话说到这个地步,他终于是明白了皇帝的立场和想法。

也确定了皇帝让他弹劾高拱,既不是小孩子逗乐,也不是机心试探。

吕调阳这次回话,语气多少是带了些折服:“陛下仁厚圣德,是臣子们的福分。”

“陛下这份心意,臣安敢拒绝。”

“微臣稍后就在太后面前,参劾元辅,为陛下全了这君臣之谊!”

他自然要顺水推舟。

本来就要做这事,现在更能打着小皇帝的旗号了。

虽说绕过内阁弹劾不太合礼制,但毕竟是内阁首辅,出于避嫌也说得过去。

朱翊钧见吕调阳终于被自己架了起来,终于长舒一口气。

不由咧嘴一笑:“吕卿莫急!”

好了,现在这事,不是你新党内部的默契,是你跟朕的默契了。

时间,自然也是朕说了算!

不答应与答应后反悔,二者心里负担不可同日而语。

见吕调阳疑惑看来。

他才贴心解释道:“哪有同时弹劾内相与外相的道理,这样容易国朝不宁,自然等削职冯大伴之后再说。”

“卿随我去见母后,只是分说一番国朝成例便可。”

“至于弹劾元辅,便等冯大伴的事落定之后再为之。”

吕调阳眼皮一跳。

开始反应过来,怀疑自己是不是着道了。

吕调阳神色开始有些慌乱:“陛下,臣……”

朱翊钧突然冷下脸来。

抬手打断了吕调阳:“吕卿,朕知道你是礼部尚书,礼制在心,知行合一。”

“朕已经听了你的进言,准备削去大伴和元辅的冗职。”

“吕卿非要急于一时,让朝局动荡吗?”

吕调阳下拜的身子,生生僵硬住了。

什么叫听了我的进言!

现在好了,人被架起来不说,还要扣一口黑锅。

要命的是,他刚才当面应下皇帝了。

难道要转脸不认账,给小皇帝留下个欺君的印象?

这也就罢了,大不了舍了这身剐。

问题是……

皇帝似乎,很推崇新法,还跟张居正有莫名的默契。

这要是被他乱搞,惹得皇帝敌视新法怎么办?

一个反对新法的皇帝?

可是,他又不敢真的眼睁睁放任冯保被削职。

这不是划不划算的问题。

冯保的东厂兑换高拱的吏部一职,真说不上亏。

问题是,这是慷冯保之慨!

届时冯保会怎么想?会不会迁怒与他吕调阳,甚至是新政?

他对太监没什么好感,甚至觉得皇帝的考量是对的。

若是寻常时候,他就应了,但是如今……所谓大局为重啊。

冯保事小,新法却事关大局,他就怕这新法被搅黄了!

这下,当真是骑虎难下,两头不是人!

朱翊钧开了透视,也明白吕调阳的顾忌。

继续加大力度,给吕调阳松绑。

他不着痕迹开口道:“朕知道元辅德高望重,哪怕是为了他好,让吕卿弹劾,心中必然闷闷不乐。”

“但是……朕必不会忘吕卿所作所为,吕卿日后但有所请,朕定像支持张阁老、支持考成法一般待之。”

别管冯保了,看看朕。

张居正认证的,支持新法的,仁义圣德的。

再说,冯保最多可能记恨你办事不力,那也只是可能啊。

说不得冯保想着自己有太后罩着,东厂手拿把掐,根本不放在心上呢?

可你要是不从,一心想着搅混水,你让才跟你交心的朕怎么想?以后还怎么支持新法?

再者说,一并削弱了高拱与冯保,难道不符合新党的利益?

吕调阳只觉刺耳——不会忘了吕卿所作所为。

他本就在迟疑,这下更是犹豫不决。

这下不得不权衡冯保跟皇帝的态度了。

仔细想了想,猛然发现,似乎也不是不行。

皇帝的支持,分量自不多说……

至于冯保,他吕调阳又没落井下石,明眼人都知道是高拱的人弹劾。

自己虽然没有及时援手,却也只能说是事发突然,冯保未必真能怪到他头上来。

再者说,届时再补救一番,未尝不能安抚冯保。

重要的是,要是他不顾方才的默契,搅动浑水,必然恶了皇帝……而且还不让走啊!

想到这里,吕调阳终于反应过来,自己这是骑虎难下,已经错失援手冯保的机会了。

有气无力地点了点头:“陛下有命,臣安敢不从,这也是为了元辅身后名着想,怎会为难。”

朱翊钧这才放松下来,总算是按住吕调阳,不必担心他在李太后面前说胡话了。

若是吕调阳跟他打太极,非要想着冯保站台的话,那待会就只能让朱希孝单独作陪了。

还好,自己想通的话,各自面上都好看些。

他连忙热络地抓住吕调阳的胳膊。

热忱道:“吕卿果然肱股之臣,日后治理国家,还要依靠吕卿。”

“何止是元辅,届时若真能让大明再度兴盛,何朕未尝不能再起凌烟阁,全了诸卿的身后名!”

朱翊钧行走在前,挽着吕调阳的胳膊,几乎有拽着走的意味。

结果这话一出,分明感觉身后这位老臣,步伐轻快了不少。

甚至反手抓住了他的手,在胳膊上紧紧握了握。

啧,人呐,总是事赶事。


日讲不同于经筵,经筵侧重于规谏和义理,日讲则重在传授知识,以开蒙为主。

简单来说,日讲就是字怎么读,句怎么断,意思是什么。

具体到教学上,就是讲读官出列朗诵一遍,朱翊钧跟着读,读上个十遍。

确保句读与发音没问题后,再翻译成大白话解释一番。

至于断句与释意,用谁的版本?

自然是每个讲读官都有自己的版本,轮流翻译。

所谓六经注我,经典的作用,便是解释和证明自己的观点,就是这个道理。

这也是为了兼听则明,融会贯通。

再往深了,文章讲什么道理,阐述什么理念,那就是皇帝经筵的事了,不是应该在日讲上谈论的。

而《太甲》这一篇,跟论语不同,只是讲述史实,内容上也没有太多争论,除了敏感些,其余并没有什么政治风险。

若非如此,高仪也不会应下此事。

朱翊钧就这么被高仪领着,逐字逐句地开始学习。

“太甲既立,不明,伊尹放诸桐,三年,复归于亳。”

……

“天作孽,犹可违。自作孽,不可逭。”

……

十遍读完,朱翊钧只觉得口干舌燥。

跟穿越前的发音不同,此时的发音,卷舌太多,尤其是官话雅言,朗诵就像弹舌。

如今他才算是明白,善辩为什么叫巧舌如簧。

不会点弹舌技巧,诵念都费劲,别说跟人舌辩了。

教完诵念之后,高仪便退到一边去,先由诸位讲官轮流进讲译文。

诸讲官都是各部衙门抽调的,包括礼部侍郎张四维,司经局余有丁,礼部侍郎马自强等等,都是历来博学之辈。

“这位先生,是叫……”

等一名讲官解释一遍后,正要退下,朱翊钧突然叫住了他。

张四维身子顿了顿,回话道:“微臣,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,张四维”

朱翊钧一愣。

晋党张四维?

这不是王崇古的外甥么?

敢情还有日讲的资历。

但此时不是深究张四维的时候,他点了点头,说道:“张学士,本宫有不解之处。”

张四维迟疑了一下,回道:“殿下请说。”

朱翊钧请教道:“张学士方才说,选用有德行的人国家就就能安定,弃用有德行的人国家就祸乱。”

“那怎样的人,才算是有德行的人呢?”

张四维欲言又止,最后还是道:“殿下,此乃‘德惟治,否德乱’之解,至于何为有德之人,如我朝三位辅臣,皆是有德之人。”

“先帝将三位硕德之臣留给殿下,我大明朝必定能长治久安!”

说罢,他也不顾朱翊钧是否还有话,径自回了班列。

朱翊钧也没跟他计较。

张四维怎么回话并不重要,自己这番作态主要是为了试探高仪。

日讲太甲之事,若单纯只是高仪有心劝谏他,邀名求直,捞取政治声望,此时他就应该接下话茬了。

可高仪面无表情,显然并非是他有话要说。

等到又一名讲官释经之后,朱翊钧再度叫住了其人:“这位先生是?”

余有丁恭敬有加:“臣,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,余有丁。”

朱翊钧又愣了一下。

合着能侍读日讲的人都不简单啊。

这余有丁他知道,其人是十年前,也就是嘉靖四十一年的探花,所谓四一余先生是也。

同年榜眼王锡爵,状元申时行,历史上三人先后都进了内阁,明朝二百多年以来,一甲同为内阁,仅此一科而已,一时传为佳话。

朱翊钧定了定神,开口道:“余探花,本宫又有不解之处。”

余有丁同样进退两难,硬着头皮道:“殿下请说。”

朱翊钧点点头,说道:“伊尹说太甲作为君王‘不义’,所以将他驱逐。”

“余探花,何为君之不义?太甲是做了何事?若是本宫不义,元辅也要将本宫驱逐吗?”

余有丁险些两眼一花,皇太子往日记诵都难,今日怎么还思考上了?

这问题他能答,却不可以答。

他只能言辞含糊敷衍一番:“殿下,臣诠才末学,浅尝答殿下问。”

“君之不义,乃是上背于天,下虐于民,道之弃也。”

“但殿下仁孝至善,心怀苍生,又有众正盈朝,乃有大兴之相,岂会重演不虞之事?”

朱翊钧不由向高仪投向征询的目光。

高仪本是老神在在,事不关己,但此时迎上这道目光,却也不得不答话。

他站起身斟酌了一下,答道:“殿下,日讲课业繁多,时日有限,不妨先诵记下来,等到开经筵时,再听诸学士剖析经典。”

日讲就算了,经筵就至少得高拱或者张居正出面了,届时他高仪是不想干这活计了。

朱翊钧哦了一声,从善如流地点了点头。

余有丁擦了擦额头冷汗,归了班列。

后面几位讲官陆续出列进讲,内容上都大同小异,朱翊钧也真没再发问。

他面上装作认真听讲,心中则回想着,他提起高拱时高仪方才的反应,再度排除了是高拱授意警告他的可能。

那就只剩张居正了!

他尝试揣度张居正的心思与态度。

朱翊钧知道,张居正不能说是一个政客,应该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,他的一举一动,必然是为了他的政治理念而服务。

那么,张居正的政治理念是什么?

是要匡扶社稷,中兴国邦,让大明再次伟大。

即便这位十五岁中举,二十三岁高中进士的神童天才,有着超乎常人的城府与内敛,却也从来不会隐藏自己的政治理念。

嘉靖二十八年,刚入官场的张居正便阐明了自己心志,一道《论时政疏》直达天听。

列举了他认为大明朝最迫切的问题,涉及宗室贵族、吏治选拔、官场风气、地方军备与财政危机。

可惜的是,这道奏疏对彼时的朝局而言,有些曲高和寡。

嘉靖皇帝一心寻仙问道,对治国理政没什么兴趣,内阁斗争激烈,根本无暇他顾。

加之他人微言轻,这封奏疏自然毫不意外地石沉大海。

从此之后他便闭口不言,除了给嘉靖皇帝写写贺表之外,再未上疏点评过时局。

即便心中苦闷,也至多写文章的时候感慨一句“田赋不均,贫民失业,民苦于兼并”。

他放弃了么?当然不是,所谓内抱不群,外欲浑迹,相机而动,是他的真实写照。

嘉靖四十三年,张居正赌上政治生涯,押注先帝必然继位,由老师徐阶举荐,进了裕王府侍讲侍读。

他当然赌赢了,收获当然也很丰厚,张居正就是靠着这份资历,一举进入了内阁!

在新君继位后,也就是隆庆二年,他终于递上了政治生涯中,第二份宣言——《陈六事疏》。

这一次,是内阁辅臣的身份,声如洪钟。

开篇明义便说大明快完了,也就是所谓“天下有积重难反之几”,而后再度深切时弊,阐明革故鼎新之必要。

但,先帝隆庆皇帝同样没放在心上,只回了一句知道了,并无后续。

那么,两度失败之后,张居正会是什么心态?

朱翊钧指节敲着桌案,看着《太甲》一文,怔怔出神。

他是终于放弃贤臣明君的期望,想要做伊尹吗?

难道在想,皇帝救不了大明朝,我自为之?

历史上,张居正日后所说的那一句“我非相,乃摄也”,是对新政后成果的欣慰,还是迈出这一步无奈的喟叹?

张居正哪怕上疏致仕,也是说“稽首归政”,显然知道大政尽握于他手,必然也知道他这样做不会有好下场。

所以,他是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,想做这个常务副皇帝?

那这篇《太甲》,是跟自己一次隐晦的交涉?他看出自己有揽权的迹象了?

还是对变法的政治宣言,向有心靠拢之辈表明心志?

朱翊钧只觉得,这样的聪明人,真让人万分头疼。

这位大明神童,还未出场过招,一篇《太甲》就已经让自己心神动摇,慌乱如麻。

“殿下,今日就先到这里吧。”

高仪将朱翊钧的思绪拉了回来。

朱翊钧这才发现,日讲已经结束了,他连忙回礼:“诸位先生辛苦了。”

高仪恭敬道:“还请殿下回宫后好生温习课业,明日再检讨殿下记诵。”

这就是课后作业了。

交待一番后,高仪便逃也似地告退,离开了东偏殿。

朱翊钧看着高仪的背影,暗自摇了摇头,这位内阁辅臣总以为自己能置身事外,即便是各方都对他赶鸭子上架,他仍然抱有侥幸之心。

简直是异想天开。

哪有作为顾命大臣、内阁大学士、太子太保这等尊荣之身,还能不涉时局,置身事外的?

他朱翊钧在争,高拱在争,张居正在争,就连冯保张宏这等内臣也在争,你高仪身居高位,凭什么不争?

高仪就是看不明白这点,最后才会在高拱被驱逐后,致仕不得,在家中忧惧而死。

诸讲官陆陆续续都退了下去。

看着殿内一空,朱翊钧才看向旁边的太监:“廷议那边散朝了么?”

张居正昨日说要为他剖析政事时,他心中多少还有些轻视。

但这篇太甲一讲,当即就把他的心提了起来,心中起了十二分戒备。

此时也是忍不住主动问道。

太监回道:“殿下,今日廷议已经散了。”

朱翊钧点了点头,又问道:“张阁老呢?”

另有一名太监上前:“殿下,张阁老已经在东厢房等候了。”

朱翊钧起身:“你去请张阁老到暖阁。”

文华殿东厢房共有三间,东宫讲读的座席设置在东厢房北边的一间,相邻的暖阁则是皇太子休息的便间,也是日常召对臣下的地方。

朱翊钧来到暖阁案前坐定,搓了搓脸,提振了一番被日讲弄得有些疲惫的精神。

同时思索着自己应该用什么态度来面对这位大明朝绕不开的人物。

张居正值不值得信任?

这个问题很复杂。

对于大明朝,张居正自然是值得信任的。

但对于他呢?

张居正固然有挽倾天之志,但他要将自己托付给张居正吗?

他张居正想排除一切阻碍,施行变法。

他朱翊钧又何尝不是想大权独揽,推行他的新政?

这种事,不是东风压倒西风,就是西风压倒东风。

……

小太监来到东厢房,碎步走到端坐饮茶的张居正身前:“阁老,殿下日讲结束了,请您去暖阁。”

张居正放下手中的茶碗,站起身来:“烦请公公引路。”

言辞客气,丝毫不像内阁辅臣面对一名小太监。

小太监受宠若惊,忙不迭前面引路。

张居正长着一张国字脸,眉目清秀,美髯垂下,自有一幅官相。

两人快步疾行,不一会便来到暖阁前。

门前的太监迎了上来:“阁老,殿下让您径自进去,不必通禀。”

张居正点了点头,直接迈步而入。

便间没多大,他折了个身,便到了屋中间。

他不着痕迹地扫过端坐在案前的皇太子,拜了下去:“微臣拜见皇太子殿下。”

朱翊钧连忙起身,从案前走了出来,做势要将他扶起:“阁老社稷重臣,本宫德凉幼冲,愧受这般大礼,快快请起。”

张居正略微侧身躲过:“殿下承继宗祧,天下人主,臣微末礼仪,焉有不受。”

朱翊钧顺势受了这礼,将人扶起:“九州万方骤然加身,本宫惶恐不已,还要仰赖阁老辅弼。”

张居正起身,拱手道:“殿下但有咨问,臣自当明白敷奏,庶殿下睿明日开,国家政务,久之自然练熟。”

朱翊钧情知火候到了。

不露声色开口道:“阁老今日,有何教我?”

张居正凛然以对:“殿下,大明朝,快亡了!”

朱翊钧:“啊……啊!?”